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关于持续推进我省减污降碳协同调控工作的 建议(第13030144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 编辑: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信息
  • 来源:
[ 打印 ]

SourceURL:file:///home/thtf/桌面/主办最终答复/政协/0144.doc

 [A1]

[同意公开]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辽环202537                                                                           签发人:陶宝库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关于持续推进我省减污降碳协同调控工作的

建议(第13030144号)提案的答复

闫巧玲

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我省减污降碳协同调控工作的建议提案》(1303014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工作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协调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全省减污降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导优化产业布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9%12.3%。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4.8%新增省级5G工厂25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12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47家、省级152。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预计580亿元。绿电交易达127.83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均超过5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600万平方米。鞍钢矿业尾矿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评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二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累计推动52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加工能力达到2600万吨。推动本溪、铁岭等5市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和16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沈阳市获批国家推进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20个县(市、区)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建设。建成节水型高校20所、重点监控用水单位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32家,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的石油炼制和现代煤化工两个行业成功入选国家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名单。

三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积极布局风电和光伏发电,全省风电装机1754.79万千瓦,光伏装机1213.94万千瓦,合计达到2968.73万千瓦,较比十四五初期装机规模约增加1倍。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全省核电总装机668万千瓦科学安全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沈大氢能高速走廊纳入国家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布局铁岭25兆瓦离网制氢项目顺利投产。三是积极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210万千瓦,完成灵活性改造412万千瓦,完成供热改造95万千瓦

(二)积极稳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降低碳排放强度

一是有序推进落实重点任务。制定印发《辽宁省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明确重点任务,部署分领域交通、住建等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工作。持续指导沈阳、大连市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协调推动两地编制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模式路径。强化碳排放管理,出台辽宁省甲烷控制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履约完成率达100%编制完成年度温室气体清单,指导73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大连市成功申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

二是持续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工作,聚焦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对84家企业开展能效专项监察,督促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节能降碳。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诊断41家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针对生产工艺流程、重点用能设备及能量系统优化等方面,查找短板弱项,提出节能改造措施建议。推动绿色电力交易编制绿电交易方案,举办全省绿电绿证交易政策解读和推介活动。2024,我省绿电总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2%。组织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单位推荐,47家企业(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152家企业、园区列入省级绿色制造名单。

三是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印发《辽宁省落实节能降碳行动实施方案》,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建立节能管理档案,推动能效水平提升。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加快推动节能技改、战略新兴、社会民生、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建设。印发《关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组织开展节能审查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推动节能降碳项目建设。2024年,省发展改革委争取节能降碳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2300万元,支持沈北公路工程新型特种建材项目建设;争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3亿元,支持北营焦化二区三区焦炉环保大型化改造工程等6个项目进行节能降碳改造。

(三)加强减污降碳技术研究,提升减污降碳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鞍山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油页岩分质高效转化集成技术、层燃室燃复合燃烧燃煤锅炉等3项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有效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氢能储能、工业降碳、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装备研制,加快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持续推进氢冶金、二氧化碳驱油、固废资源化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全球首艘海上碳捕集及存储业务船舶在大连试航成功,煤化工废水为原料制备高纯氢气联产淡水技术完成中试验证,焚烧烟气源头端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技术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噁英等污染物超低排放。

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基地能级提升。开展化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多能融合等重点领域研究,在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组建新能源、工业降碳、资源循环利用3个省重点实验室群。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设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氢燃料电池、零碳钢铁等11家中试基地,提升中试基地服务能力。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是推动落实农药减量化工作。制定《辽宁省到2025年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明确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目标,厘清职责,细化分解任务及措施,落实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   组织实施“科学安全用药大讲堂”公益培训活动。以赤眼蜂、生物农药、性诱控等9大主推技术、50余种主推农药及器械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安全、适用的农药新产品以及采取化学农药替代、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措施。组织开展农药使用调查监测工作。动员全省进行农户用药调查监测和农药使用普查活动,为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提供“大数据”支撑。各地均按农药使用监测工作要求,积极分解落实采样、普查、测试等任务,制定技术与工作方案,确保高效、精准完成农药使用监测工作。

是提升种植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建设2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还田沃土工程,大力实施秸秆变肉行动,加大秸秆农村清洁取暖力度,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16%,高于全国88.1%平均值,秸秆离田产业化水平东北地区最高。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新增农机具4.5万台(套),报废机具6741台,补贴资金4803万元。

三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活动。组织各地以病虫害防控项目为抓手,积极建立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引导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社会化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开展集约化、规范化防治服务活动,将绿色防控推上统防统治的主战场。项目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和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均达到100%,促进了农药减量增效。

2025年度工作安排

2025年,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和考察辽宁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落实减污降碳重点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禁止新建限制类项目,推动现有生产能力加快改造升级;推动淘汰类企业有序退出。推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新材料、机器人、船舶和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绿色增长新动能。加大“两新”“两重”项目谋划,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支持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等绿色改造项目建设,推进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推动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新增省级绿色制造单位80家以上。实现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节矿,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谋划储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做好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退出工作。

二是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指导推动落实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不断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大宗固体废弃物协调机制作用,统筹推动落实强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形成部门合力。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着力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能源,力争202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3700万千瓦以上,提前全面布局“十五五”风电光伏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积极推动规划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研究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展绿色燃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沈大氢能高速走廊”。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碳减排有关工作

一是有计划分步骤落实碳达峰重点任务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推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提升,探索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碳排放指标要素优先向碳生产力强的优质项目流动。着力抓好沈阳、大连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继续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清单化管理,精准分类处置。严格落实节能监察制度,积极开展能效诊断,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加强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开展建筑领域节能监察,强化建筑用能管理。抓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巩固提升大型工矿企业绿色运输比例。

二是持续开展工业节能改造工作。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培育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推进工业节能和能效水平提升。聚焦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谋划推动节能降碳、水效提升、清洁生产等绿色化改造。对能源、钢铁等重点行业存在“双超、双有”和高耗能的重点单位,分年度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根据资源禀赋,支持长流程钢铁企业发展短流程电炉,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产业数字化平台,鼓励发展铝、铜等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支持水泥行业实施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采用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支持菱镁产业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建设。

三是严格落实节能监察制度。持续开展工业节能诊断为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重点用能设备及能量系统。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加强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开展建筑领域节能监察,强化建筑用能管理。抓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巩固提升大型工矿企业绿色运输比例。举办全省绿电绿证交易政策解读和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创建,推动大连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四是加强项目谋划和资金支持。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统筹使用资金,完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奖补措施,加大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积极构建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挂牌上市或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支持能源、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三)提升支撑能力,提升减污降碳水平

一是拓展完善天地一体监测网络。推动逐步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做好能源消费统计监测,完善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探索开展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足迹研究。按照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要求,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编制年度省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夯实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础。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统计调查、评价管理、监测体系、监管执法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依托移动源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检测与维修等制度,探索实施移动源碳排放核查、核算与报告制度。

二是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培育减污降碳绿色产业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力争在先进核能、氢能及燃料电池、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以原材料工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先进使用降碳工艺装备的研发应用。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广光储直柔、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智慧交通、交通能源融合技术。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

(四)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引领作用,推广先进适用、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推广淡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升级改造,推动海洋捕捞渔船及装备设施更新改造,提升渔船装备技术水平。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炊事取暖、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强化科学施肥和安全用药指导,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持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人:齐宜光

联系电话:15998221299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2025611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