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关于允许在非禁烧区域内依法科学有序焚烧秸秆的建议(第13030283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 编辑: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信息
- 来源:
SourceURL:file:///home/thtf/桌面/主办最终答复/政协/0283.doc
[A1]
[同意公开]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辽环提复〔2025〕41号 签发人:张丽华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关于允许在非禁烧区域内依法科学有序焚烧秸秆的建议(第13030283号)提案的答复
张莉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允许在非禁烧区域内依法科学有序焚烧秸秆的建议》(第13030283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有关工作要求,2024年起,我省按照“强化离田、精准管控、科学有序”方针开展秸秆焚烧管控和秸秆残茬处置工作。2025年,我省沈阳、铁岭等秸秆产生重点城市在划定秸秆禁烧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序组织烧除非禁烧区内的秸秆残茬。截至2025年4月底,我省未发生以本地秸秆焚烧为主因导致的重污染天。
一、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农用优先、五化并举,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全省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一是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2016年以来,我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累计在134个县(市、区)持续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覆盖44个县(市、区),在重点县分类分区域规划了沃土模式、产业化模式和能源化模式。实施“秸秆变肉”行动,秸秆沃土行动,农村清洁取暖行动,推进秸秆基料化、原料化高效利用,提高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水平。二是强化黑土地保护秸秆还田。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以黑土地保护项目为载体,对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实施秸秆还田进行补助,鼓励、引导实施耕地用养结合,促进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提升了耕地质量。2021-2024年,累计落实中央财政和省财政黑土地保护项目资金12亿元,推广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灭茬浅旋还田、水稻留高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1960万亩次,提高了农民实施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黑土地质量。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所、省农科院、沈阳农大、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等多个科研单位与重点县、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开展“科县合作”“科企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多项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组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对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进行指导服务,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实用技术难题,为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加强资源台账建设。摸清秸秆资源底数,组织以县为单位建设秸秆资源台账,科学布设秸秆可收集系数和草谷比监测点,组织召开秸秆资源台账培训班,强化台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协调央视新闻频道对我省秸秆清洁取暖和还田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全年在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辽宁卫视、辽宁日报等媒体开展宣传20余次。同时,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农民了解先进适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秸秆焚烧精准管控
一是根据生态环境部东北区域秸秆禁烧管控和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的会议精神,省生态环境部门推动各市依法依规在机场、铁路、公路、林地草原等敏感区域划设秸秆禁烧区,禁烧区内禁止焚烧秸秆和残茬;其他区域以充分离田为基础,在预测扩散条件较好的前提下可烧除秸秆残茬。二是我省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方式,严控禁烧区内和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秸秆及残茬露天焚烧,实现秸秆焚烧的精准管控。“天”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火点情况,实时推送火点信息至属地处理;“空”是建成209个秸秆焚烧监控站监控6000平方公里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处理火点;“地”是重点时段组织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开展巡查,及时处置发现的火点。2025年1月至4月,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我省非优良天期间的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为1061个,占总火点数量的9.4%,同比减少5.6个百分点,较好地实现了精准管控。省财政部门积极支持沈阳、鞍山、锦州等市实施秸秆焚烧管控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有序组织烧除秸秆残茬
一是在气象条件较好时段(即风力大于2级且小于5级〔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在森林草原防火区内的秸秆焚烧从其规定〕;未来1天有冷空气或未来8小时后有降雨的有利大气扩散的条件;受强冷空气〔日降温幅度在5℃以上〕影响的当日或第2天,三者之一),结合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各市可组织县区、乡镇有序烧除秸秆残茬,明确焚烧计划、工作流程及保障措施,当气象条件转差时,应能确保烧除作业及时终止,避免造成不良后果。二是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2024年度森林草原防火计划烧除工作。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意见》“科学组织计划烧除和清理重点林缘可燃物”和《辽宁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各地严格按照营林用火技术规范开展可燃物计划烧除,同时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沟通协调,避免造成污染天气。三是气象部门积极配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提供风力、温度、降水等相关天气要素实况及预报产品,发布森林火险预警,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四是沈阳市在我省率先划定了秸秆禁烧区,在禁烧区外,依据气象条件、消防能力、地块特征等因素综合研判,制定“分时、分区、分批”的秸秆焚烧计划,并明确“五不烧”(即无计划不烧、未报备不烧、边界不清不烧、风力5级以上不烧、无应急准备不烧)管控要求,目前已组织烧除秸秆残茬约750万亩,基本完成计划烧除目标,期间未出现污染天气。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与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吸纳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持续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强化与黑土地保护和保护性耕作项目统筹推进,着力构建产业化利用长效机制,稳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源头减少秸秆焚烧;推进各市精准划分秸秆禁烧范围和秸秆残茬限烧范围,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并加强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秸秆焚烧管控;市级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秸秆残茬有序烧除机制,在气象、空气质量等条件允许时,统筹组织实施秸秆残茬有序烧除,避免集中焚烧造成重污染天气。
联 系 人:李红梅
联系电话:18804003551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6月6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