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关于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第1431536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 编辑: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信息
- 来源:
SourceURL:file:///home/thtf/桌面/主办最终答复/人大/1536.doc
[A1]
[同意公开]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辽环建复〔2025〕41号 签发人:许海军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关于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第1431536号)的答复
孙思予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高。
一、已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协同机制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一是建立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省生态环境厅等11个省直单位为成员的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强化统筹协调,高质量推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工作。二是完成重点区域物种多样性和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形成了《辽宁省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辽宁省植被区划与植被群落分布图》《辽西、辽北重点区域陆生脊椎动物名录及多样性分析报告》《辽河保护区水生生物调查报告》等调查成果。三是启动编制《辽宁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分析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与形势,谋划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优先行动。
(二)统筹推进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防控工作。一是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机制。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辽宁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省级协调机制,通过11个部门联合会商,协同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研究制定《辽宁省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全省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二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按照国家7部门印发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要求,深入组织开展农田、果园、渔业水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基本摸清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为科学防控、有效治理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围绕三裂叶豚草等9种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开展常态化监测,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各地开展针对性防控灭除。
(三)聚焦重点区域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一是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双重”工程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在全国率先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综合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770.29万亩,“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716万亩、森林抚育27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26万亩。全省森林蓄积量3.75亿立方米,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9.77%。二是突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64处,其中9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省11.8%国土面积。将生态功能重点区、敏感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41085.29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空间及海域面积比例21.99%。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管控不断强化。三是组织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十四五”以来,全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累计投入104.2亿元,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生态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全省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2450.8公顷、海岸线整治修复22.8公里,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26.4万亩,有效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一是每年生物多样性日,通过知识竞赛、环保志愿者清理垃圾、探索生物多样性实践活动、宣传“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校园”等方式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扩大社会宣传面,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是指导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学知识,建立生态观念,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继续与省直有关各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发布《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多方联动,构建完善工作体系,系统谋划2024-2030年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研究确定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优先行动。明确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为全面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指引。
(二)整合优化资源。202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省林草局牵头开展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整合优化后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计184处,总面积201.80万公顷,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等矛盾冲突问题,目前整合优化方案已报国务院待批。国家批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后,省林草局将组织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展勘界定标,划定功能分区,编制总体规划。
(三)加强保护宣传。继续组织各市高质量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宣传活动,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为载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力量,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强化生态监管。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线索核处力度,及时发现、移交、查处各类生态破坏问题,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风险,有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生态安全底线。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五)完善制度法规。积极推动修订《辽宁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办法》,调整《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出台《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管理办法》,制定《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六)持续加强防控。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专项行动,加强对互花米草已发生区域的跟踪评估和后期管护,加强农田、果园、渔业水域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落实阻截防控措施,稳妥开展集中灭除。重点做好草地贪夜蛾、番茄潜叶蛾等重大危害种植业生产外来物种阻截防控,加强刺果瓜、黄花刺茄等外来入侵恶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七)加大创建支持。对沈阳国家植物园创建予以重点关注,加强政策研究,结合辽宁实际,借鉴北京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经验,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协同做好沈阳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功能植物、裸子植物、杨柳科植物等世界级收集保育专类园区。
联 系 人:自然生态保护处 张艺馨
联系电话:024-62788596 18240172434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5月28日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