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时间: 1987年9月经东沟县政府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1月经丹东市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位置:位于丹东市东港市(县级市)境内,北起鹤大公路、东至鸭绿江口文安滩岛、南临黄海、西与大连庄河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1′39″―123°30′50″,北纬39°40′50″―40°50″。
3.占地面积:总面积108057公顷,包括陆地稻田等31183公顷、芦苇沼泽6007公顷、潮滩盐沼24200公顷、浅海海域46667公顷,其中核心区14642公顷,缓冲区71057公顷,实验区22358公顷。
4.环境状况: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国家二类。
5.资源状况:(1)动物资源,鸟类15目44科241种,其中留鸟22种、夏候鸟107种、冬候鸟5种、旅鸟107种;有白鹳、黑颧、金雕、白肩雕、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二级保护鸟类29种,列入中日共同保护候鸟协定名单的有114种,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也在此栖息;鱼类,资料记载近海海域和大洋河口共发现鱼类38目107科265种,占全省鱼类种数的82.6%,其中主要捕捞对象有35-40种;无脊椎动物7门13纲74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杂色蛤蜊、文蛤、虫益蛏、泥螺等30余种底栖动物;两栖类1目2科3种。(2)植物资源,低等植物55种、高等植物289种,分属64科,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野大豆,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植被类型,优势种为芦苇。
6.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滨海湿地和河口湾生态系统类型
7.保护对象: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等生物物种。
8.综合价值:(1)科研价值, 保护区具有滨海湿地和河口湾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人们建立了一座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保护区独特的华北、东北动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对生态学、遗传学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2)经济价值,鱼类、蛏类等是重要的海产品,芦苇是重要造纸工业原料。 (3)环境价值,建立湿地生物基因库;保护丹顶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发挥湿地蓄水、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环境功能。
9.管理状况:建有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东港、大孤山两个管理站,负责人曹仁江,联系电话0415-2125944,编制7人,隶属于丹东市环境保护局,配吉普车一台。
10.主要问题:(1)管理人员少、资金不足。(2)缓冲区和实验区内人为活动频繁,不利于管理。(3)存在局部地区部门间交差管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