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WTO”对中国环境法律制度

[ 打印 ]
来源: 时间:2005年03月18日

(作者:高捷达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开元分局局长) 
 
1、对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影响与挑战

1.1环境关税(绿色关税):

  环境关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

  在非歧视的原则下实施环境关税制度是“ WTO”所允许的作法。环境关税一股都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出口税主要的对象是国内资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一是为了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二是可以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尽量减少此类产品的出口比例,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进口税主要对象是进口的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和技术(前提是符合我国的环境标准人征收进口税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是一致的,进口的产品和技术当然应为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付费――通过关税形式把环境费用有效地分摊给污染者。另外;进口税还可提高进口的质量,增加环保产品的进口而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征收环境关税应集中存入环境基金,投资于环保事业。

  环境关税在实施中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尚未对国内产品征收环境税。因此,如累单独实行环境关税将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引起贸易争端。事实上,环境保护始终要以国内保护为基础;环境关税也必须建立在国内统一的环境体系之上。由于环境税能同时满足多个目标,改善市场功能;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与税收》报告表明,在成员国中有14个国家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音以及对其他多种产品(如含铅汽油、化肥和电池)征税,目前已有50多个环境补种。1990年9月,欧共体12国的环境部长汇集罗马,探讨在欧共体范围内实行“绿色税收”的可能性。美国收*实行环境税,正准备加大适用面,而德国也提出了自己的环境税计划。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税收体制,保护环境。

l.2数量限制:

  数量限制包括进口禁止及进出口限制两种情况。外贸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一律予以禁止,没有采用限制的手段,笔者认为是不完善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词,包括的涵义及范围都较广,也有程度之分,对于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货物或技术并不一定都需要“禁止”进出口,其实,限制手段更是为各国所运用得最普遍的手段。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还较低。因此许多产品虽对环境有影响,但仍符合我国的环境标准。如果一律禁止他们的进出口,将可能遭到实行“变相贸易限制”的指资,为了避免潜在的贸易争端,我国法律应首先肯定限制是第一位的措施,对于污染较严重的,造成污染难以治理,未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方才禁止进出口。

  此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实施数量限制应具体到环保法规中,比如可以修订《森林法》,规定木材出口的条件、程序和救济等内容,原则上允许其自由出口,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实施数量限制(如许可证、配额等等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的进国,具体规定向环保部门领取许可证的条件、程序及救济等内容。

  制定防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方面的法规,内容包活严格控制进口工业垃圾的贸易合同,严格海关质检制度,对涉及到危险废物的外商直接投资坚持不洽谈、不进口和不引进;对外商投资项目审查实行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等,防止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入境。由于发达国家提高环境标准,不少高污染项目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纷纷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时,应确立“环保第一审批权”,对高污染而又无法控制的项目和产品,坚决禁止;对有污染,但国民经济需要的,且又可得到治理的项目和产品,主力争外商采取其母国标准。

l.3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关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的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在产品或包装上。通常,一种环境标志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市场手段;用来补充环境保护方面强制性法律和规章的不足。

  1994年5月,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它将使我国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产品的出日竟争能力,限制污染产品的进日。在国外;利用环境标志来对进日产品作贸易限制已是司空见惯,如果没有环境标志,进口产品将受到数量和价格方面的限制,我国应加强国际交流,增进了解,使我国的环境标志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我国应加强环境标志制度的立法,可在环境标志的申请标准、审查标准、检查认证,使用许可、监督管理、便用期限、争议解决及假冒环境标志者的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作出具体、明确而又富有操作性规定。

1. 4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标准属环境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保护全球环境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针对全球工业企业、商业,政府部门、非盈利团体和其它用户而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已于1卯6年9月颁布了有关内容。

  ISO14000的普遍实施,有助于减少贸易磨擦,消除贸易壁垒,并促使企业控制排污总量,生产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从而改善环境质量。ISO14000未出台就备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这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近几十年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许多国家的企业(包括我国)都在进行积极申请重要出口市场的进行积极申请重要出口市场的ISO14000标准认证,使产品符合国际环保统一标准,避免各国绿色标准的不一致造成的贸易障碍。

  我国应多考虑防止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能造成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方面的具体措施,环境的利害关系不应该作为限制贸易的借口,应考虑“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具体化,并着手实施。它是一项经济领域在大改革工程,是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将ISO14000国际标准,通过得力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尽早制定与该国际标准相关的国内配套法规;特别是推广使用PPM标准和清洁工艺。

2、加入“WTO”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与挑战

  境外投资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较低,相继在中国兴建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的污染企业,主要集中于农药、化工、印染、造纸和电镀等行业。中国即将“入世”,本文提到中国环境法律制度正面临着一场改革与应对行动,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如未能很快建立运转,那么我国的环境污染将加剧,女性将受到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女性主育健康的影响;加入“WTO”,也将影响女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革。

2.l影响女性生育健康的主要因索――环境污染

  外资企业多为劳力密集型企业,有关资料表明:制鞋业、电子业、玩具业及油漆业等手工性质的工厂多为女工。以制鞋业为例,其女工在刷胶,冷粘、烘干过程中;粘胶中所含的大量“三苯”溶剂散发造成污染危害,长期吸入“三苯”废气,对于女性自身健康和新主儿的健康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据1996年对石化企业572名孕妇的调查表明,孕妇混苯化合物暴露对新生儿早产及低体重的影响十分明显,更明显的毒害为不育或延缓胎儿生产发育。环境污染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危害程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值得深思的是,与生育相关的女性健康是一个关系到人口素质和生产质量的重要问题,是决定民族体质和素质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忽略,或被狭隘地看成是与妇女疾病有关的问题。

2.2绿色消费问题

  时到今日,女人在家庭消费、家务管理上扮演着男人不愿替代的角色。有统计数字表明;在53%左右的中国家庭中,由妇女诀定家庭的生活方式。女人确有强烈的消费欲,中国加入“ WTO”,对女性的消费观念是个冲击,如珍稀野生动物的皮毛,被制成昂贵的反革,象牙首饰,层出不穷的化妆品推销如同洪水汹涌,一浪高于一浪。而在遥远的非洲和并不遥远的中国山区,猎杀野生动物的枪声此起彼落;发达国家的制造商把日新月异的美容、时装新产品,是献给具有强大购买力的小姐女人们,而将化学废弃物倾入穷国的岛屿。

  应该提倡绿色消费,这意味着污染环境的技术和产品必须被淘汰,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技术、清洁工艺和环境保护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以至引起新的产业革命,由此涉及许多方方面面,带动社会进步。广大妇女选择高品时。首先要考虑这种产品的主产过程,使用过程及废物处理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如积极购买无氟冰箱、无磷和低磷洗衣粉、再生纸和绿色食品等绿色产品。

2.3生活方式改革

  作为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人类生命的可持续发晨,母亲负有光荣的使命。加入WTO以后,入境商品层出不穷,女性生育健康涉及女性健康问题,而女性健康问题不仅与上面提到的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观念息息相夫。健康居室和厨房革命意识是生活方式内容之一,建立正确的饮食价值观,科学地安排膳食――健康储蓄要从今天开始。国外的妇女体质好,生出来的小孩体质较强,妇女分娩后的第二、三天就出院,不需要中国妇女的“坐月子”。要改变民族健康素质需要5-6代人的努力,中国女性健康与华人体质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此外,女性的生活方式改革不仅意味着女性的身体健康,也意味着女性的心理。思想健康;她们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她们的“健康成长”能使她们成为“绿色革命”(即绿色文明)中一支不可忽略的主力军。她们将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照顾者和教育界教育者作用,更好地改变参与环境决策程度不高的状态,在决策中她们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和摆设,而是实现包括环境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中反映女性特殊的需求和利益。

  中国加入“ WTO”,将强化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将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女性健康的觉醒与参与,人们期望国家经济繁荣,环境更加优美,人民健康、富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前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