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生态监测工作中,传统斑海豹种群观测主要依赖人工望远镜巡查和搭载可见光镜头的无人机监测方式,不仅夜间观测难以实现,其日间观测效果也易受到恶劣天气、复杂海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对斑海豹种群动态、栖息地环境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认知深度。为突破这一困局,省大连中心与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华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联合观测小组,应用红外监测技术和智能观测机巢布设技术,实现了斑海豹种群监测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数据精度上的全面突破。
一、夜间红外热成像技术破解斑海豹暗光活动监测难题
在本年度斑海豹种群观测工作中,联合观测小组使用搭载先进热成像设备及高清镜头的无人机开展全天候观测。该无人机内置的热成像仪采用先进的红外探测技术,可在漆黑夜晚敏锐捕捉到斑海豹温热的身躯所散发的红外辐射;高清摄像设备具备超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在百米高空精准识别每一只斑海豹个体。同时,观测小组对无人机在不同高度产生的飞行噪声进行了测定,确保整个观测工作的无扰性。在为期4天的观测工作中,联合观测小组连续完成25次昼夜观测任务,识别斑海豹个体300余只,为深入了解斑海豹行为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提供数智化支撑。
二、智能观测机巢构建全天候无人值守观测网络
在本次观测工作中,联合观测小组还同步开展智能观测机巢试点测试工作,将具备自动起降、数据传输与存储功能的智能观测机巢安置在合适的起降地点,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了无人机的自主运行和管理。经过实地测试,无人机可从机巢按时出发,实时回传数据,实现自动化起降管理、智能充电、数据实时传输和快速响应部署。产生的数据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和可追溯性,可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地面监测、图像采集、数据处理等过程中的深度应用,为实现24小时全天候观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斑海豹种群观测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对斑海豹夜间活动的精准监测,同时对智能观测机巢可行性进行了实地验证。下一步,省大连中心将继续与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优化红外图像识别能力,实现从人工计数到使用算法模型识别的大跨越,构建更加全面、精准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观测体系,为斑海豹种群的长久繁衍生息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