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求真务实——大连中心职工创新工作室 让创新“活”起来

[ 打印 ]
来源:大连中心 时间:2023年08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激发创新动力离不开全体员工群策群力,更需要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连中心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创新工作室”)是大连生态环境监测的智囊团、创新源和攻关队,是解决环境监测技术难题的“诊疗室”,是创新环境监测方法的“风向标”,是培育环境监测人才的“孵化器”。

一、目标规划明确,靶向精准发力

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2018年作为大连市直机关唯一入选的事业单位获批“大连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并于2020年获批“省总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以标准制修订和科研创新工作为契机,以三个治污为目标,积极拓展大气、水生态、海洋、新污染物等业务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监测指标从理化指标向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向污染成因拓展,监测手段从手工监测向天地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配套规章制度,谋划前瞻布局

为了加强管理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促进科研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创新工作室不断探索适合于发展的科研管理模式,制定发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工作业绩管理办法、科研课题申报评分、科研成果经费报销等规章制度,以开放性原则和项目负责人制为基础,对科研项目的课题立项、过程管理、项目结题、成果申报、项目公示、项目归档、经费管理等实施全链条管理,定期调度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技术委员会给予科学指导和把关,构建了自主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确保科研秩序,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创新工作室谋划前瞻布局,积极探索产学研创新合作新道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在生态环境保护科研课题研究、实用技术与设备研发、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广覆盖、多元化的合作,汇聚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创新体系发展。

三、锚定监测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创新工作室立足国家、省、市监测任务,锚定环境监测领域创新科研目标,深挖细研、真抓实干,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力释放工作室科研工作的创新潜能,开展了多项前瞻性特色工作。

首次对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生物安全进行整体性规范,发布辽宁省地标《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导则》(DB21/T 3582-2022)。首次为控制温泉旅游利用水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发布大连市地标《温泉旅游利用水污染物排放规范》(DB2102/T 0076-2023)。开展辽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状况调查,首次全面调查辽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开展海洋温排水遥感及实地监测,探索近岸海域温排水对海水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大连典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监测,填补辽宁省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空白。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提升海洋监测技术能力。开展裸露山体遥感监测,及时发现裸露山体变化状况。开展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摸清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分布和生境状况动态变化,以及保护区主要威胁因素影响状况。开展双台河口和庄河滨海湿地生态状况监测,为进一步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异味调查及水华预警监测,综合分析水华趋势并进行预警,阐释重点湖库生态系统特征应对水华爆发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入海河流总氮通量调查监测,科学维护渤海生态环境。开展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性监测,为建立健全全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开展风电场噪声试点监测,为开展大连市风电场噪声对周边敏感目标影响研究打下基础。

四、推动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

创新工作室扎扎实实沉心科研探索,兢兢业业推进成果转化,先后制修订国家、省、市标准40余项,填补了部分监测分析方法的空白;多项科研项目先后纳入省部级、市厅级等重点研究计划,开展科研课题研究100余项;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

教育人、影响人、凝聚人、塑造人,着力培养专业化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力争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创新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水、气、海洋、生态等专项培训,提高创新工作能力;开展“以老带新”、“一对一帮扶”等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成员培养新进人员,持续性培养人才;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协作,分批次组织工作室成员赴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站等国内监测系统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能。项目负责人制全力激发创新潜能,锻炼科研能力,巩固技术水平。为大连中心培养了1名全国环境监测“一流专家”和28名全国环境监测“技术骨干”,优化了人才队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创新人人应为,人人可为。未来,创新工作室将打破思维定式和认知“天花板”,加强复合型建设,拓展其功用,延伸其臂膀,在创新发展中有所作为。继续加强产学研创新合作,提升科研资源统筹能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充分发掘创新“头雁”,加强育人功能,形成“人人皆可创新,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真正成为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为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聚才融智、贡献力量。

附件: